初冬,北方或許百花盡謝,而在大別山南麓,漫山遍野的菊花正競相綻放。成群結隊的花農,背上背簍,穿梭于花叢中,忙著采摘。
素有“中國菊花之鄉”之稱的湖北省麻城市,近些年依托菊花、杜鵑花等特色花卉,培育優勢產業,“美麗經濟”效益日漸擴大,有效促進農民增收,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、鄉村振興見實效。
一朵花,富了一座城
麻城市的福白菊有1500年的種植歷史,富含總黃酮、綠原酸、鉬元素等成分,為藥食兼用型中藥材。但這一“天然寶庫”,一直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。
2016年開始,麻城市聚焦“花經濟”、做足“花文章”,將菊花作為富民產業來打造。麻城市每年財政預算500萬元用于獎勵菊花品種改良、龍頭企業建設、種植大戶培育、科技創新等工作。
為做大菊花品牌,麻城市舉辦2022年“福菊杯”全國首屆花卉園藝工職業技能競賽、2021年“工匠杯”湖北省斗菊職業技能大賽、2021年和2022年全國“福菊宴”美食大賽以及菊花文化旅游節,發展農旅融合產業,讓一朵花飄香全國。
同時,麻城市出臺優惠政策,引進外地企業來麻城投資,建成菊花綜合觀賞園;建立全國第二大菊花種質基因庫,擁有菊花品種2392個;建成集菊花歷史文化、品種栽培、藥用保健于一體的菊花科普館。
為做大做強菊花產業,全力推進鄉村振興,麻城鼓勵企業創新經營模式,探索“企業+合作社+基地鄉村振興”的合作幫扶模式和“企業+脫貧戶務工”的直接幫扶模式。
目前,麻城市菊花種植面積達15萬畝,從業人員達20萬人,開發14類、1000余款菊花系列產品,遠銷20多個國家。菊花產業年產值達8億元,菊農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。
如今,麻城市已經成為全國三大菊花基地之一,獲得了“中國保健菊花之鄉”“中國菊花創新發展之城”“中國菊花美食地標城市”等榮譽稱號。麻城菊花真正成為一朵健康之花、科技之花、富民之花。
聚集“美麗經濟”,走好“強農富民路”
“上海廠家又下單了10萬‘菊艾’小懸灸,我們要抓緊了……”在麻城市三河口鎮生態林特產業示范園,菊花產業加工廠房內的工人正井然有序地忙碌著。
曾經僅供觀賞的“野菊花”成為強農富民的“產業花”,這首先得益于“科技授粉”。在菊花主產地福田河鎮,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菊花研究團隊,幫扶福白菊原產地保護、品種提純復壯、菊苗脫毒等項目,與麻城共建福白菊原種保護中心,成功培育福白菊標準脫毒苗,為10個鄉鎮36個專業村提供100萬株優質福白菊原種苗,實現畝均增產50%、增收1500元以上。
菊花“變香”了,麻城市也嘗到了甜頭。圍繞菊花“種、加、貿、文、藥、旅、研、資、康、檢、標、品”等全產業鏈,麻城市積極推進農旅融合發展,引進培育菊花補鏈強鏈型市場主體310家、建設冷鏈倉儲基地32個、菊花專業批發市場3個、500畝以上菊花專業村50個、省級休閑農業園區5家。麻城福白菊入選“十大楚藥”,年產值和公共品牌價值均突破30億元。
不僅是菊花,麻城還有杜鵑花等特有花卉品種。近年來,麻城市圍繞“強龍頭、補鏈條、興業態、樹品牌”,發展壯大杜鵑花等“美麗經濟”,培育特色優勢產業,走好三產融合的強農富民之路。
麻城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,麻城市各類花卉總種植面積突破90萬畝,種植面積和效益均居全省前列,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增長3800元,全國性菊花交易中心和華中蔬菜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設中。
城鄉融合,繪好“美麗宜居景”
走進麻城市黃土崗鎮張家墩村,平整寬闊的水泥鄉道、搖曳生姿的朵朵菊花、寧靜溫馨的鄉間小院……一幅安居樂業、幸福文明的美麗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。
“我們張家墩村歷來有種植菊花的傳統,發展菊花產業,不僅帶動經濟發展,還改善了村居環境。菊花已成為村民們的幸?;??!睆埣叶沾妩h支部書記張華說。
黃土崗鎮是麻城打造“百里菊花風景畫廊”核心區,該鎮充分發揮地理區位優勢、資源優勢,先后打造菊香人家、堰頭垸福白菊種植基地和茯苓窩康養農場等農文旅融合項目,走出一條福白菊產業三產融合發展之路。
在黃土崗鎮大別山菊花創新中心的電商直播間,帶貨主播江明正在手機前向網友介紹產自黃土崗的菊花產品,短短半個小時,網友在線下單100余單。今年以來,江明直播帶貨銷售額達到200余萬元。
作為湖北省農村寄遞物流工作試點單位之一,麻城市還積極推廣“快遞+電商+供銷+合作社+農戶”發展模式,有效助推特色農副產品“進城入市”。
目前,麻城市已建成3個市級快遞配送中心、16個鄉鎮電商快遞綜合服務站、452個村(社區)寄遞物流網點,行政村寄遞網點建點率達100%。越來越多的本地農產品走出深山,成為城里的“香餑餑”,成為村民的“金果果”。(本報記者鄭璐 參與:袁祖德)